2014年9月24日 星期三

知音、知心、知己

知音」、「知心」和「知己」看來極相像,但程度和層次還是有些分別的。

知音」源於志趣相投、志同道合,雙方有共同興趣或目標,一般指喜好或嗜好相似、能夠互相切磋交流的朋友。

知心」再升高一級,達到心靈相通、心有靈犀,因性情相近,雙方可以互訴心事、互解憂愁,一般指酒肉以外的交心密友。

知己」是三者之中最難求,要達至彼此了解透徹、心照不宣已能洞悉對方,而且雙方感情真摰、關係密切,既可共享樂,也能共患難的世紀深交,是最經得起考驗的同伴,很多時候親人和枕邊人未必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唯獨知己可以,就像世間上多活了另一個自己。

知音」、「知心」、「知己」,三者層層遞進,越上越難覓,「知音」是純友情的頂峰,「知心」是友情滲入親情的極致,「知己」則是混合友情、親情和愛情的精華,可謂登峰造極、無與倫比。

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十本印象深刻的書

臉書上有朋友邀請筆者寫十本書,按照規則,不用花心思細想,選出十本對自己影響最深的書,不一定是最好,也不需甚麼鉅著,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1.《三色貓殺人音樂》赤川次郎(推理小說)
初中最愛看偵探查案,漫畫看了「金田一」,小說幾乎看了全部《三色貓》系列,這本《殺人音樂》佈局離奇,印象相當深刻,據說當年曾獲周星馳推薦入選香港十大好書。

2.《雅舍小品》梁實秋(散文結集)
初中某中文老師介紹其中一冊,一看立即愛上,這套結集令我確定自己喜歡散文多於小說,直至預科時,老師也覺得我適合寫短文而非長文。確實我比較喜歡文章短小精悍,不要過度長篇大論。

3.《臺北人》白先勇(短篇小說集)
預科時中文科選取的讀物,那時其實有好幾本較薄的可以選擇,但我一見到白先勇二話不說就選了,內容有些是哀怨纏綿,有些是荒誕甚至變態,但我讀得幾乎手不釋卷,後來發覺自己看小說骨子裡原來需要一些 abnormal 的元素。


4.《泰晤士河畔》陶傑(散文)
這本是陶生早期的成名作,沒有甚麼政治話題,全書都是講述英倫生活的點點滴滴,當時陶生還是予人一介書生的感覺,文筆簡樸不虛浮,淡雅不華麗,看過後相信會令人熱愛英國。


5.《活着》余華(長篇小說)
大學暑假狂讀的小說,講民初至民革一個農家少爺的故事,由發展到結局都慘絕人寰,讀後有種徹骨的感覺:生於一個荒謬的年代,幾多的苦難都沒有抱怨的餘地,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好好活着。

6.《天龍八部》金庸(武俠小說)
十本內似乎非得選一本金庸的作品,那我會選《天龍八部》,第一本看實在太深刻,而且喬峰是金庸筆下我最愛的人物。總覺得金庸所寫的夾雜了不少真實的歷史背景,如果是寫純粹的武俠世界,也許古龍更合適,那麼我最有印象的是《多情劍客無情劍》。

7.《味覺現象學》梁文道(文化評論)
近年喜歡看飲食文化的書,不是那些坊間的烹調技巧或食譜,而是需要涉及一點傳統禮儀文化的,這份志趣源於讀畢這本書,它教曉我飲食背後也可以與政經、禮教、典故、美學、哲學等等扯上關係。

8. Jane Eyre Charlotte Brontë(愛情古典小說)
一次偶然的機會碰上這本經典的小說,並深深愛上故事中的男女主角,是一本象徵女性爭取平等和自由戀愛的傑作。以英國文學來說,這本程度不算艱深,只是有少許法語,不過因為它我才開始放膽看其他古典小說。


9. The Mother Tongue Bill Bryson(語言叢書)
起初是先看中譯本,講述英語的起源、演變以及如何受其他歐語的影響,聽來好像有點沉悶,其實內裡解釋了很多關於現代英語何以會變得如此不規律的背後原因。這本書令我開始熱衷於研究 etymology(詞源學)。


10. Words Words Words David Crystal(語言學著作)
語言學大師 David Crystal 用詼諧風趣的文字分享學習語言的樂趣,我覺得有興趣研究語言的朋友,不要先去看那些 Introduction to 充滿理論的機械書,恐怕未畢業已悶死,不妨看看這本幽默小品,也許你會更有毅力和恆心讀下去

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

巴不得又恨不得

很多人經常把「巴不得」和「恨不得」混為一談,兩者在用法上有沒有不同呢?

廣東話裡慣說「恨不得」,而「巴不得」對港人來說略為書面,不少人以為兩詞相通,其實「巴不得」和「恨不得」雖意義相近但差異也頗大,要寫兩者的區別可以寫上一篇論文,筆者嘗試挑出一些較為明顯的地方談談。

先從語義上看,「巴不得」和「恨不得」都是「急切希望」的意思,但「巴不得」所希望的事是有可能實現的,甚至已經實現了,相反「恨不得」所希望的事一般都不可能實現,或遙遙無期。譬如說「他巴不得立刻回鄉與家人團聚」,說話人未必可以立即做到,但只是時間的問題,始終是有可能的,如果說「他恨不得立刻回鄉與家人團聚」,說話人只是一廂情願,可惜客觀環境並不容許。再看以下兩個例子:
收到家人的來信,她巴不得馬上飛回老家。(這是她有能力做到的)
看見周圍屍橫遍野,他恨不得戰爭立刻結束。(這並不是他可以控制的)

巴不得」和「恨不得」都可以表示虛擬的事,即現實上絕不可能實現,但由於「恨」具有抱怨、嗟嘆的意味,所以「恨不得」多用來表達憤怒、不滿的情緒,而且語氣誇張失實,純為發泄,相反「巴不得」沒那麼負面,一般用來表達虛幻的願望,例如:
明月那麼照人,我真巴不得飛上天把它撈下來。
這個小人為虎作倀,我真恨不得把他碎屍萬段!

再從語法上看,「巴」本身已有「盼望」之意,故「巴不得」可以獨立成為一個句子成分,但「恨不得」卻只能作為謂語,後面一定要附帶子句,例如:
他一口答應,正是他巴不得呢。(不能用「恨不得」)
她願意解除婚約,這個負心漢正巴不得如此呢。(不能用「恨不得」)
上句若要用上「恨不得」,就要說成「這個負心漢恨不得她一早解除婚約呢」。

正正由於「巴不得」可以獨立,所以「巴不得」亦可作定語,意思類似「求之不得」,但「恨不得」並不能這樣用,例如:
能夠進入這家大型公司,正是我巴不得的機會。(不能用「恨不得」)
你願意不收酬勞幫我,真是我巴不得的事。(不能用「恨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