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翻譯的細微之處

英漢翻譯是一道可以談很久的話題,除了要留意對應詞彙和語法毛病之外,有時還要注意一些習慣用法,甚至文化上的差異,筆者嘗試舉以下兩個例子加以解釋。

1.     James and I were close friends when we were in college.

以上這句,照字面意思來譯就是「詹姆斯和我在大學時是很要好的朋友」,語法正確,意義上也沒有甚麼問題,不過細心的讀者如果對中文的慣性表達法很敏感的話,來回朗讀數遍,可能會察覺到有點奇怪,怪在哪裡呢?問題就在主語的次序上。英語的主語若包括別人和自己,習慣上次序是 “… and I”,幾乎不會說 “I and …”,但換了中文,說成「…和我」卻不是中文的習慣用法,我們一般都是說「我和…」,所以上句如果譯成「我和詹姆斯在大學時是很要好的朋友」,聽起來就自然得多了。這個細微的分別不涉及語言上的規則,純粹是中英表達法有不同的習慣和取向。

2.     Can I have another piece of pizza, Mum (BrE) / Mom (AmE)?

以上這句也是淺易的英語,直接翻譯就是「我可以多吃一件比薩餅嗎,媽媽?」,同樣沒有甚麼語病或歧義,但聰明的讀者一看應該就能意識到問題出在哪裡。英語的疑問句若是提及別人,很多時候會把稱呼或名字放在句末,例如說 “Could you help me carry the bag please, Ray?”,但華人很注重禮儀,一般會先稱呼對方,然後才道出說話的內容,若是有求於別人更是如此,例如說「馬老師,請問我的女兒最近在學校表現怎樣?」,故此上句應該要譯成「媽媽,我可以多吃一件比薩餅嗎?」。這個分別是中西文化上的差異,也不是單憑對語言的認知就能解釋清楚,平時寫作必須提高語言的觸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