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闡釋「牙」與「齒」

中文表示口腔裡用來咀嚼食物的器官統稱為「牙齒」,本來這也沒甚特別的,不過筆者懂得一點閩南語,發現原來普通話(以及國語、廣東話)與閩南語表示有關牙齒的東西在選詞上有明顯的分別,請看以下的配詞表:

漢語(包括普通話、國語和廣東話)
閩南語(包括台語)
牙齒
喙齒(俗寫是「嘴齒」)
牙刷
齒抿
牙膏
齒膏
牙籤
齒戮
拔牙齒(廣東話稱「剝牙」)
挽喙齒

由上表所見,漢語一般都選用「牙」字作為配詞,而閩南語則選用「齒」字,有見及此,筆者不得不去翻查「牙」與「齒」的區別。「牙」與「齒」的起源難以稽考,但一般認為「齒」的出現早於「牙」,因為字形上「齒」字較接近象形文字,而且在《說文解字》中對「牙」的註釋是「壯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換言之,《說文解字》是以齒釋牙,「齒」才是本來的通稱,而「牙」則專指後面的大臼齒。

時至今天,華人世界裡幾乎都選取「牙」字作為常用詞,不知是否筆畫較簡便還是讀音較圓潤,絕大部分關於牙齒的名詞都配以「牙」,根據「中國華文教育網」所載,當今用「牙」者多為通俗詞語,用「齒」者多為文雅或書面用語,如「牙刷」、「牙線」、「牙膏」、「牙根」、「牙齦」、「牙籤」、「牙縫」、「牙石」、「牙垢」、「牙醫」、「牙科」、「牙痛」、「蛀牙」、「拔牙」、「鑲牙」等,至於「齒」則見於牙齒類型的學術名詞,如「門齒」、「犬齒」、「臼齒」(這三個詞在普通話裡又分別稱為「切牙」、「尖牙」和「磨牙」),跟「齒」搭配的還有一些古時流傳下來的動詞,如「齒冷」(指恥笑)、「齒及」(指提及)、「齒錄」(指錄用)等,這些詞都非常典雅,多用於古籍及論文。

除此之外,一些比較古色古香的成語或俗語多與「齒」組合,這類約定俗成的詞語不能隨意改為「牙」,如「唇亡齒寒」、「何足掛」、「沒齒難忘」、「難於啟齒」、「明眸皓齒」等,也有另一些詞語與「牙」組合,同樣不能改為「齒」,如「以牙還牙」、「咬緊牙關」、「張牙舞爪」等,亦有少數詞語兼具「牙」「齒」,如「咬牙切齒」、「伶牙俐齒」等。

「牙」和「齒」除了指人體的口腔器官外,還有其他意思。「齒」可以指排列像齒形的小型物體,如「齒輪」、「鋸齒」、「梳齒」等;「齒」也可以喻指年齡,如成語「馬齒徒增」,因馬的牙齒隨年齡而更換,故只需看馬的牙齒便可知其年齡,而「馬齒徒增」就是謙稱自己年歲增長卻沒有甚麼成就。「牙」的別意則更多了:「牙」是象牙的簡稱,如「牙雕」就是指在象牙上雕刻成形的藝術品;「牙」也可指形狀像牙齒的東西,不同於「齒」的是,「牙」多指面積較大的物體,如「馬路牙子」是指馬路與行人道交界的凸起部分,「路牙石」是指在路面上用來區分行車道、行人道或其他道路的界線,保障行人車輛安全;「牙」在古時還可指居間做買賣的人,即現代所謂的「經紀人」,如「牙子」是指舊時撮合雙方交易並從中謀利的中間人,「牙行」是指協助雙方交易並從中抽佣的商號。其他與「牙」搭配的常見詞語還有「牙口」(本指牲畜可因牙齒多寡來判斷其年齡,後亦多指老人家牙齒的咀嚼能力)、「牙磣」(本指進食時咬到沙子之類的硬物而產生齒牙間不舒服的感覺,後亦喻指言語粗鄙、不夠體面)、「打牙祭」(本指人們每逢月初及月中準備的一頓盛宴,後亦泛指一頓設有豐盛佳餚的筵席)、「拾人牙慧」(本意是指拿別人的言語當做自己的話,後亦比喻抄襲別人的主意或創作)、「犬牙交錯」(以狗的牙齒參差不齊來比喻錯綜複雜的局面或形勢)、「佶屈聱牙」(又作「詰屈聱牙」,「佶屈」是指曲折不順,「聱牙」是指拗口,比喻文句晦澀艱深、讀起來不流暢)、「狗嘴吐不出象牙」(又作「狗嘴長不出象牙」,用來嘲諷壞人口裡說出的不會是甚麼好話)。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