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

手字部動詞

經常有報道說港人英語能力下降,不過,筆者認為港人的中文作為母語應有的能力似乎還遜於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能力,因為一投身職場,港人自然會有英語的危機意識,加倍練習或進修,但中文底子無論多薄弱也沒人在意,實在令人嘆息。

只需觀乎平時港人的書寫就可略見端倪,除了偶然會執筆忘字或誤寫錯別字,另一個常碰到的問題是「詞窮」,特別是動詞,粵語裡很多口頭說的動作都不適宜直接寫出來,有些甚至只得讀音而沒有原字,結果港人一就寫口語化的詞,一就試圖用英語把音譯出來。舉一個常見的例子,中文手字部的字數其實過百,但港人常用的都只是一些相當「百搭」的詞,如「拿」、「抓」、「抽」、「拉」、「推」、「扭」、「抹」等等。其實,我們身為中文的繼承人,不應該只懂得那麼少,以下嘗試列舉一些手字部的字供參考:

1.      眼睛發癢或有沙粒吹進眼裡,想用手,這個動作是「揉」,如果想形容把一些物體弄成一團也可用「揉」,例如「把廢紙揉成一團扔掉了」、「把肉餡揉成小球狀放進鍋裡蒸十分鐘」。

2.      雙手來回磨擦,或把物體放在掌心磨擦,這個動作是「搓」,例如「我們坐在爐火前搓着雙手取暖」、「婆婆教孫女兒如何搓一條麻繩」。

3.    皮膚給尖利的東西了一下,即粵語諧音說的,這個動作是「扎」,例如「她編這條圍巾時不小心給扎了數針」。

4.     用手或布清除骯髒的東西,除了「抹」、「擦」,還可用「揩」,如「揩汗」、「揩眼淚」,平時說佔人身體的便宜就是「揩油」。

5.      頭部或背部感到痕癢,想用手去,這個動作是「搔」,如「搔頭」、「搔背」、「搔癢」。

6.      額前留長頭髮的人經常頭髮,這個動作是「撩」,例如「她總是在心儀的男子面前撩頭髮」。

7.      用「雞毛掃」掃去沙發或桌椅的灰塵,這個動作是「撣」,例如「整個房間給撣得一塵不染」。(註:「雞毛掃」書面語就是叫「撣子」)

8.      用手指去夾別人的臉或皮膚,使其產生痛楚,亦即俗語的「搣」,這個動作是「捏」或「掐」,例如「小弟弟老是捏我,真討厭」、「他喜歡掐她的臉頰,逗她歡樂」。

9.      廣東人常說的拗手瓜,比試臂力,這個動作書面叫「掰腕子」,「掰」本身指用力把物件分開或折斷,例如「把麵條掰成兩半」。

10.    有些動詞在書面上跟我們的口語是一致的,如「擤鼻涕」(鼻子用力把污物排出來)、「搽護膚霜」(把膏狀物塗在手上)、「擰毛巾」(把濕毛巾扭轉至乾涸)。

最後想說一說,曾經看過內地一個節目,大陸某些報館有個嚴厲的規條,記者編輯若寫錯字又刊登了,每個字要罰五大元,雖知道以大陸的工資來說,一個字五元是何其苛刻。又曾看過台灣一個綜藝節目要嘉賓猜成語,如果玩家沒聽過某成語或意思理解錯了,主持會奚落對方沒文化以令其覺得丟臉。唉,不知道香港要甚麼時候才有這種文化意識...

3 則留言:

  1. 林記,給你一段章太炎的話,可與你此文相參照,我們漢字是相當精細的呢!

    「漢語有獨秀者,如持者,通名也。高而舉之曰抗,俯而引之曰提,束而曳之曰捽,擁之在前曰抱,曳之在後曰拖,兩手合持曰捧,肩手任持曰擔,并力同舉曰抬,獨立引重曰扛,如是別名,則他國所無也。」

    回覆刪除
  2. 謝謝分享!章先生的話果然精闢獨到。說得沒錯,漢字分工的確很精細,一舉一動都有字詞言之,雖則未必個個都常用,但多學有益,既能方便閱讀,又能豐富思考,把細微的差別準確表述出來。

    回覆刪除
  3. 安格魯,您好!這是我剛在網上找到你第一編的貼文,也看了幾十編其他的貼文,內容都十分有趣充實。我也非常喜歡文字,感謝您用心的分享!

    回覆刪除